第07版:国内

(上接第一版)

在机制环境上全面发力推动工作务实开展

徐州人常说:“剑不如人,剑法不能不如人!”

为优化环境、筑巢引凤,徐州从机制入手,着力改革创新。他们再造政务流程,“不见面审批(服务)”覆盖率达99.5%,政务服务走在了江苏和全国前列;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考核体制、投融资体制等诸多改革创新,吸引了华为、大唐电信、微软等一批大型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进驻。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感慨,真正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是靠自己喊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而许昌,则通过放管服改革,做到了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河南省最少,经济发展、行政、法治、宜居宜业4项环境指数均居河南省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搭台者”和“清障手”作用,许昌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英才计划、企业上市培育行动计划、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9个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每年,许昌要确立近百项重大专项和着力破解的重大问题,力求以专项突破打破转型瓶颈。

破解许昌、徐州产业转型的“密码”,不能光看其光鲜的成绩表面,而要多看成绩背后的扎实工作实效。通过在许昌、徐州考察,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普遍认为,在发展方式、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必须奋起直追。

市长石迎军指出,要学习许昌、徐州干工作,瞄准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集中精力干大事、干实事。要抓牢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真正把发展蓝图落到实处。要完善机制,牢固树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持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苦练内功,终成正果。今年4月,我市召开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举全市之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以此激发发展新活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对标许昌、徐州,在于以榜样为动力,审视自我,全面提升工作水平;须拉高标杆、主动作为,在工作中大展拳脚。如此方可谓“取真经为我用”。

2018-11-09 1 1 济源日报 c_15493.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