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盆一个、低方火盆架一个、高圆火盆架一个、挡火石一个、汤婆一个、脚炉一个、手炉一个、木火笼一个……这个清单看上去好像足以抵挡窗外的寒风。哥哥想建个展示取暖发展史的展厅,托烟丝寻觅各种古代“取暖神器”,历时一年多,才陆续购置了清单上的这些东西。对过去生活水平中等的人家来说,这些东西足够过冬了。但大富大贵之家过冬必备的,还有熏炉和熏笼。“70后”和年龄再大些的人对火盆都有印象:厚重的铁沿上铸造着各色花纹,圆腹,三足。口沿多是圆形,也有四方形、六边形和葵口的。过去的大户人家有和火盆配套的火盆架,或高或低,或带抽屉、小柜或素足,可分别摆放在不同的地方。“放火盆的口沿为什么没有烫痕呢?”烟丝多次问古玩店的老板们。原来,过去的人习惯在火盆内留炭灰,将木炭放在厚厚的炭灰之上,甚至在火炭上面也盖点炭灰。这么一来,炭不至于烧得太快,室内的炭味也不至于太大。烟丝曾经看过一幅古画:香艳美人半坐于榻上,榻前有一火盆置于低低的火盆架之上,盆沿有火箸和茶杯,盆内的炭灰中坐着茶壶,壶口还飘着热气。说到美人取暖图,清宫戏里那些捧着小火炉的娘娘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烟丝所看到最经典的手炉暖美人图当数刘姥姥眼中的王熙凤:“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那份贵族女子骨子里的雍容和世故也和灰下的炭火一样,内敛又灼手。手炉据说创自唐代,明代中后期制作工艺愈加炉火纯青。小巧的手炉也叫捧炉或袖炉,多数有提梁,盖上的纹样足以自成系列。相对来说,脚炉就简单多了:盖上多圆孔,外形傻大。在一些文章中,有人把脚炉和脚婆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不是一种东西。黄庭坚有诗说:“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可见脚婆是卧具里的东西,后来的人们习惯叫它汤婆。脚炉的大盖上满是圆孔,而脚婆是小盖紧拧。《红楼梦》也多次提到汤婆。袭人母亲病故回家,留晴雯和麝月伺候,其中有一段对话涉及两样取暖之物。晴雯说汤婆子还没拿,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壶,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凉,今儿可以不用。”然后几个人分别睡下。文中还特别点出,晴雯睡的地方在熏笼上。熏笼是熏炉的附属物。“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说的就是阴寒天气里,人们在盖上铸着金兽的铜香炉里点龙脑香的画面了。大型的铜香炉除熏香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取暖。在清宫戏中,熏炉内雾气缭绕的画面很多,却极少有熏炉上罩着大熏笼烘被子和睡人的画面。故宫博物院多个宫殿内陈设有熏笼,有青铜鎏金的,有掐丝珐琅的,制作精美。有些大熏笼重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想必晴雯睡的那个算是中等偏小的了。那么,开头清单里写的木火笼又是什么东西?与熏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火笼制作简单,材质寻常,多是贫苦人家的取暖物品:木条钉个小笼子,上面有提梁,里面放个点炭火的小瓦罐。南方多是竹火笼。这些只是取暖的小物件,真正能驱寒的,还是屋里的火炕和火灶。烟丝的哥哥正着人复原火红的大炕和早些年屋里的火灶。大炕的一头摆着一方雕着小狮子的清代的挡火石。在所有陈设中,让烟丝觉得最温暖的,是拌着麦秸的黄泥砌的大火灶:顶着大雪回到家,扫下身上的积雪,被妈妈抱着往火灶上一放,坐在灶台上的小板凳上,闻着饭香,脚和胃就都暖了。古代贫寒人家的孩子,大概也是感受着这样的温暖度过坎坷岁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