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内学许昌 外学徐州 走好济源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系列报道之四

“速度”转“质量”开启产业升级密码

徐州市貌(资料图片)

徐州,曾称“百里煤海”,是“靠资源、吃资源”的老工业基地。

历经资源枯竭阵痛,徐州打响转型发展的“淮海战役”,全面扭转产业结构偏重局面,彻底摆脱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了由“黑”而“绿”的产业蝶变。

许昌,既无优越资源禀赋,又不靠山临海,却因坚定的工业强市理念传承,坐实全省重要工业城市的定位。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许昌以“快半拍”的优势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如老树新枝般变身,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工业转型升级跑出了令人咋舌的“许昌速度”。

同样因工而兴,同样以工业强市定位,甚至在产业结构上与二市也颇为相似,济源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成功突围?徐州、许昌的路径值得借鉴。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转型升级提速

世间万事,唯变永恒。

面对资源枯竭、结构偏重压力,徐州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从一煤独大走向产业多元,从高污染、高能耗走向智能集约。

新发展理念一根针,穿起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千条线。徐州“找对路子、科学转型”,在“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指引下,以核心产业为主体,盘活存量资源,开发无形资源,煤炭产业由“粗”变“细”,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全面“智能”升级,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6%。

去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考察选择了徐州,第一个考察点是徐工集团。是年,徐工集团的销售收入近千亿元,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六。

走进徐工的车间,焊接、拼装作业的各类机器人,无不展示着智能化工厂的时代魅力。“世界第一吊”“神州第一挖”,国内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这些发展成果的背后,徐工常年保持着四五百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和每年超过销售收入6%的研发支出。

新发展理念,是徐州的成功秘诀,也是许昌的实力内功。

当徐州不断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上求突破的同时,许昌也在传统产业中不断植入新技术、运用新模式、注入新动能。

许昌确定了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全面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推进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高端发展,带领企业稳步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在持续创新中,许继集团建成7个研发中心,获得了1500多项专利,创造了20项“世界第一”、40项“中国第一”。以“智慧森源”为目标,森源集团把数字化工厂全面升级为智能化工厂,做强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在景色如画的芙蓉湖畔,许昌打造了全国首个“5G泛在小镇”,3年内有望直接产生百亿量级的经济效益,撬动千亿量级的产业体量。

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指挥棒”。

当前济源,“1+4+4”产业体系格局划定,产业转型升级大潮涌起,只有大刀阔斧、集中攻坚,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正如市委书记张战伟在考察后强调,要加大“三大改造”力度,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中高端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转型上下大功夫”。

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中寻找高质量发展定位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当今世界,生产要素流动重组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浏览许昌、徐州二市近日新闻,不禁为两市产业发展的国际视野赞叹。

11月2日,许昌举行2018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题论坛。截至目前,许昌对德签订合作协议55个,落地项目16个,建成了全国第八个、全省第一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以对德合作为契机,许昌还进一步深化“许昌制造”和“德国工业4.0”对接,加快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中德(许昌)产业园建设。

许昌与德国,虽然相隔万里,却越走越近。

11月7日,徐州举行2018中国(徐州)智慧物流国际发展大会,全球20个国家500名嘉宾出席大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物流合作和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徐州通过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

除此之外,两市还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动国际产业合作,用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谋划自我发展。许昌积极推动“许昌制造”“走出去”,去年组织36家企业参加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一次达成合作协议26个、签订销售合同3.8亿美元。徐州积极破除“苏北意识”,积极融入被誉为“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淮海经济区,从更大的视野挖掘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大局运筹,企业大任担当。许昌的瑞贝卡集团,假发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黄河实业集团,争做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世界行业排名稳保第一。徐州的协鑫硅材料公司,引领全球光伏产业“高效”潮流,硅片产品满产满销,企业年营业收入轻松破百亿元。

大视野催生大作为,大手笔做强大产业。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许昌将形成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徐州将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3个国内知名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力争达7500亿元。

不同坐标,理念相通。格局之变,终将引来发展之变。随着国家和河南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发展的机遇必定越来越多,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充分准备,济源的产业发展也必将走上更加宽阔的舞台。

(下转第七版)

2018-11-09 本报记者 郑海波 苗慧玲 “内学许昌 外学徐州 走好济源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系列报道之四 1 1 济源日报 c_15454.html 1 “速度”转“质量”开启产业升级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