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
城市和产业互促共荣,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向上发展的动能所在。
改革开放40年来,济源围绕产业和城市共荣共生,推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7年3月,伴随着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式获批,济源产城融合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牵住产城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勇当中小城市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探路者”,济源产城融合发展在新时代阔步迈上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济源产城融合从企业带动,到产业集聚区引领,再到三次产业全域发力,一路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让我们一起探寻济源产城融合的成长轨迹。
济源,这个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靠“五小工业”起家的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感受到工业企业带来的魅力。
企业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繁荣,哪里的群众就富裕。靠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是济源产城融合的雏形。
“改革开放初期,有工厂的地方是令人向往的!”今年50多岁的苗值,老家在济源工业重镇克井镇西部的阎和村,他对自己年轻时在村头眺望企业燃放烟花这一幕记忆深刻。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在漆黑的夜空,那种绚烂令他向往。
后来,苗值到离镇区不远的一家市属企业上班,成为一名工人。企业的楼房、幼儿园、医疗室、澡堂、理发室、冰糕作坊……是他在村里没有见过的。附近的村民就近在企业上班,增加了收入,也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
一个大企业,带出一个产业、带活一个村庄,在济源非常普遍。
走过60年历程的济钢,厂区附近商贸繁华、公共设施齐全,尤其是周边经济活跃的北潘等居委会,诉说着一个大企业对带活一方经济的能量;建厂61年的豫光金铅,发展到哪里,就带活哪里的相关产业,繁荣地方经济;走过65个年轮的济源煤业,不仅为周边的石河村带来就业、创业机会,其教育、体育、娱乐等设施,也提升了周围群众的生活品质……
工业发展究竟给济源作出了多大贡献?数字显示,济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4亿元,年均增速18.3%;工业创造的利税由1979年的22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48.1亿元,年均增速25.4%。目前,工业在济源经济中的比重、工业对我市财政的贡献均超过了三分之二。
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济源的城镇化进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去年,济源城镇化率已达61.0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在城镇化过程中,济源是人口净流入地区。这得益于工业企业的发展。
(下转第二版)
兴工富民开启融合序章
编者手记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只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融合,是一座城市持续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路径。
回顾济源的改革开放,从最初的工业带动城乡发展到现在的产业集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济源产城融合的愿景逐步从理想照进现实,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2017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济源产城融合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这是济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何高水平推进产城融合,统筹人、产、城三大要素,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成为摆在济源人面前的新命题。
在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征程中,我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推进城乡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提升产城融合发展实效,全力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产业结构偏重、资源枯竭、环境容量限制、人口消费不足,科技、人才支持相对不足等问题仍是济源发展的“硬约束”。
只有勠力同心、众志成城,高标准起步、高起点建设,把济源转型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高水平推进产城融合,谱写新时代济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