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1958年12月,济源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吸引了全国26个省区市的100多个代表团及10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参观团前来参观学习。
济源人民治理蟒河取得卓越成效,然而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缺水现状。看到清凌凌的沁河水白白流走,而两岸群众守着沁河种旱田,李传清就萌生了引沁河之水补蟒河水源的想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引沁工程两上两下。1965年7月中旬召开的中共济源县第二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了修建引沁工程的决议。随后,济源县成立了引沁工程指挥部,李传清被任命负责勘查和施工的副指挥长。当年11月22日,济源县引沁工程指挥部在东滩举行誓师大会。
开工后,李传清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引沁工地。从1965年11月一期工程开工,到1968年12月底二期工程济源段竣工,3年多时间,李传清几乎没有离开过工地。从渠首、唬魂潭到蟒河渡槽、东方红渡槽……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他的办公地点也随之迁移,有时在山洞里,有时在农户家,有时干脆在牛棚里。
在工地,李传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关心民工,与大家同甘共苦,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他重视技术,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才能,对好的经验、做法大力推广,充分发挥和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他还顶住被批斗的压力,坚持开展工作,成为引沁工地上的“主心骨”。
为纪念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晚年,他还专门创作了一幅题为《引沁济蟒示意图》的国画作品。
引沁济蟒工程建成后,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传清又靠前指挥,迈开了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步伐。从1970年到1977年,王屋山水库、黄背角水库、林山水库“三大水库”相继开工建设,为解决王屋山区群众用水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老骥伏枥志千里,用心谱写晚晴生辉夕阳曲
1985年,61岁的李传清离职休养。同年,济源县委、县政府开始修缮位于泰山村的济源县委办公旧址,刚刚离休的李传清受命牵头负责此事。李传清带头捐钱,并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泰山村济源县委办公旧址得以修缮。目前,泰山村济源县委办公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传清的长子李成毅告诉记者:“父亲离休后,对自己的定位是‘关政,但不干政’,就是关心政治、关心济源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但从不干涉市里的决策。”
离职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无论是在任时,还是离开工作岗位后,李传清始终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定他对党的信念和承诺,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合格的共产党员,同时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常补精神之钙,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离休后30多年时间里,尽管李传清不在领导岗位上了,但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领导干部的风格和气度,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计个人得失,依然为党的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发挥余热,奉献社会,永远跟党走。
李传清离开领导岗位后,仍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模范执行党组织的各项决议,恪守奉公、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积极作为。他被聘为市关工委副主任,还被多所学校聘为监督员、校外辅导员……他用实际行动带动影响了广大退休干部参与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他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1999年,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离休后,李传清潜心钻研书画。他把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寄托于书墨丹青之上,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他的画作俊逸洒脱,灵动多变,山水、花鸟信手拈来,浓淡相宜。1990年以后,他的右手颤抖日趋严重。无奈之下,60多岁的他开始练习左手写字、作画。令人称奇的是,仅仅几个月时间,他就可以用左手进行书画创作了。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岁月,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济源的经济发展,目睹了新时代济源的跨越发展后,李传清于2018年7月25日走完了精彩的一生。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还是一面旗帜。现在虽然他离开了,但当年他带领群众修建的引沁济蟒渠还在发挥作用,“三大水库”仍在服务山区群众,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济源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