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千峰竞秀,物华天宝。
仁者爱山。山恒立,绵延千里不言;蓄万物,胸藏万象不语。依傍太行精神、品德之山,济源煤业从一棵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65个年轮。无数次的风雨洗礼,让它愈发坚韧挺拔。
回首济源煤业的成长之路,就像聆听一部宏大的交响乐,跌宕起伏又激昂奋进,惊险处如针毡揉搓心灵,行稳时如巨轮劈波斩浪,恨不能放慢时光胶片,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去品味、去琢磨。
有一种历史让人怦然心动
回顾济源煤业的发展,董事长齐百红引用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说,这是风雨中战斗的65年。
1953年10月23日,正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局,省政府批准在太行山下建设煤矿。182名农村汉子三块石头支个锅、搭起帐篷算个窝,在过去的废旧矿井上拉起井架,成立“河南省新乡专署济源煤矿”,建立了济源第一对国营矿井。荆筐、铁镐、老鳖灯,绳拽、肩扛、平车拉,是当时采煤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建设蒸蒸日上,煤矿产销两旺。1955年,原煤产量2.6万吨,但好景不长,好的产销局面被随之而来的大跃进打破,10个井筒同时采煤的疯狂,让科学开采大大受创。大跃进过后,济源煤矿进入第一个困难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巩固调整,济源煤矿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春天。主力任庄矿火力全开,改造后的2号井活力四射,原煤产量一举突破80万吨。矿上建起了学校、医院、机修厂,光食堂的窗口就有20多个;灯光球场一开赛,城里人都往矿上跑。
1986年撤地建市后,焦作接管济源煤矿。矿党委确立了“以煤为主、多种经营、模拟法人”的新发展思路,企业相继建成水泥厂、磷肥厂、选煤厂、编织袋厂、运销公司等多个下属企业。然而,多种经营造成了管理的混乱。1996年9月1日,任庄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济源煤矿陷入发展的最低谷。
1997年8月29日,在济源煤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年,济源归省直管,市委、市政府重组煤矿班子,齐百红临危受命,担任济源煤矿矿长。
一边是棘手的矿难事故善后,一边是恢复生产的急迫。齐百红在大会上鼓舞士气:“只要全矿精神不倒,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一年起步、两年发展、三年振兴。”齐百红定下了快而有效的短期发展规划。经过三年奋战,企业扭亏为盈。其间,企业原煤产量每年以10万吨递增,工业产值也是成倍提升。
进入21世纪,国企改制的浪潮席卷中原大地,济源煤矿勇当时代弄潮儿,于2002年3月29日成功改制,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此,太行山下多了一个机制更活、管理更严、发展更快的民营企业。企业上下换上了一身紫红色工装,高喊“建百年企业,创百年辉煌”的雄壮口号,踏上了昂扬奋进的新征程。
有一种创新激发前行伟力
新体制、新观念、新活力。
新成立的济源煤业不断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求动力,以创新求卓越,以创新立品牌。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