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问世50多年的儿童绘本《爱心树》遭到网友质疑。一些网友认为,这部儿童绘本所倡导的精神会误导儿童,将造成儿童价值取向混乱。
绘本与一般书籍不太一样。因孩子年龄偏小、缺乏主观判断力等原因,对绘本的有效阅读尚依赖于家长的讲述。很大程度上,绘本只是提供一个现象,其传达出的理念、价值及所延伸的思想需要家长合理为孩子解读。这样孩子才能理解并在与家长共同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义”的建构。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绘本,首先需要有辨别、有区分地为孩子选择。毕竟,在众多儿童绘本当中,难免会有一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作品。这就需要家长把这些绘本挡在孩子的视野之外。同时,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绘本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所以,家长一方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阅读喜好,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而是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绘本。
当然,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需要摆正心态,着眼于绘本所呈现出的积极正面的内容,既不要过于偏执、矢之偏颇,更无须吹毛求疵。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便面对同一绘本,不同读者的阅读反映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读者对同一绘本的阅读理解越发多样,在某种程度上就越显示出这一绘本的内容的丰富性及人们对其理解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家长不要因噎废食、一叶障目,一看到绘本有些许瑕疵就直接拒绝,甚至上纲上线。这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家长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拿《爱心树》这部绘本来说,其对“父母无限付出”的要求虽带有一种悲悯和反思的意味,但更深层次的表达还在于父母的“无限牺牲奉献”是为了促使孩子理解双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那些良苦用心。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