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纪实

谭靖夷:江河里的幸福

谭靖夷

在水利工程界,谭靖夷是泰斗级人物。但在普通民众中,却鲜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埋首工作几十载,走遍中国的江河湖川。他身前是滚滚江水,身后是万家灯火,每建好一座大坝,就再换一个地方。在旁人看来可能艰苦枯燥的生活,在他眼里,是“得展平生志”的幸福。

“我就喜欢看山看水”

1946年,自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受孙中山于《建国大纲》中提出在长江三峡建水电站的伟大构想的影响,谭靖夷没有像他的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当时时髦且待遇优厚的铁路工程,而是决心投身为国家兴利除害的水利工程。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水电机构——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

在四川省的龙溪河,谭靖夷参与设计了他平生的第一座大坝——上清渊硐水坝。大坝坝高仅15米,装机容量仅一万多千瓦,却已是当时中国自己建设的最大的水电站。这项工作使他结识了留英归来、时任工程总处总工程师的张光斗等水电专家。他们关于水电理论技术的切磋和对中国水电建设的理想,更坚定了谭靖夷对水电事业的追求。

两年后,谭靖夷奉命参与新中国第一座梯级水电站——福建古田溪水电站的筹建工作。主体工程引水隧洞开工后,时任技术科科长的谭靖夷和其他技术人员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断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工程进度由初期的月掘进仅12米,逐渐提高到月掘进单向120米、双向202米的速度。总长1920米的隧洞贯通后,经测量,两头对接处垂直偏差7厘米、水平偏差2至3厘米。在当年完全靠人工风钻挖掘的条件下,如此误差,实属奇迹。

1953年,出于国防需要,古田溪水电站要变更设计,承担设计任务的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包括谭靖夷在内的60余名技术人员。一年后,首期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水电总局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京。古田溪工程处书记梁东闻讯,匆匆赶到北京,对北京水勘院院长王鲁南说:“别人可以留,但谭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任我从北京水勘院挑选3位工程师。”双方意见难以统一,最后让谭靖夷自己选择,他选择回到古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不喜欢看高楼大厦,就喜欢看山看水。”后来,谭靖夷这样解释自己当年为什么放弃留京机会。

“吹毛求疵,以实现无疵可求”

在水利界,谭靖夷一向以对工程质量要求严格而著称。那种一丝不苟,在他首次担任总工程师,参与广东流溪河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展现得十分明显。

1956年,未满35岁的谭靖夷被破格提拔为流溪河水电站工程的总工程师。这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该坝坝高78米,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工程技术难度大。谭靖夷参考国外经验,自行探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确保工程质量,他要求基建面做到用手绢抹擦无灰土方可验收;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授权工程质检人员“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可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

一次,混凝土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出现了几平方米的蜂窝麻面,谭靖夷立即责令工区主任和工区主任工程师在职工大会上作深刻检查。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但谭靖夷认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最终,得益于全体人员高度的质量意识,流溪河工程从开工到正式发电,仅耗时两年,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后来,一位日本水电专家到此参观。进入坝内灌浆廊道前,他换上了高筒雨靴,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廊道内通常会有渗漏积水。可到了廊道里,他发现整个廊道都是干的,四处寻找,只找到一个灌浆孔孔口稍有湿印。他惊讶不已,竖起大拇指称“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89年和2008年,谭靖夷曾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他穿着布鞋走进廊道,见其仍滴水不漏,便从坝面取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提高了。他高兴地说:“看到电站几十年后还焕发着青春的光芒,我甚感欣慰。”

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下称水电八局)总经理朱素华自称是谭靖夷的“徒孙”辈,坦言他们对“谭老”是既尊敬又害怕,“他对工作极其认真,了解情况时,每一项数据都问得很细。在施工过程中稍有差池,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谭靖夷有句名言:“吹毛求疵,以实现无疵可求。”在这种追求完美质量的理念指导下,凡是有他参与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几乎就等于贴上了“质量好”“水平高”的标签。

岷江支流上的沙牌水电站位于汶川县城与映秀镇之间,是迄今全球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坝,于1995年由谭靖夷所在的水电八局负责建设。当时谭靖夷已从局总工程师的位置退下来,但仍作为顾问指导工作。建设过程中,国际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讨论会在四川都江堰召开,与会专家集体到现场参观,有人对其工程质量提出质疑。大家的意见莫衷一是,最后请谭靖夷作决断。年逾古稀的谭靖夷不眠不休地看现场、查资料,仔细追溯和分析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三天三夜只休息了4个小时,最终得出“质量可靠、大坝安全”的结论。2008年,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山崩地裂中,房屋倒塌,桥梁断裂,距震中仅20公里的沙牌水电站却纹丝不动,毫发无损,被称为“最牛大坝”。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要管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哪怕一点小问题没有考虑周到,就可能出大问题。”谭靖夷语重心长地说。

1994年,谭靖夷已企盼了近半个世纪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初期,谭靖夷任三峡工程专题论证及质量检查专家组专家,后接任张光斗院士,任专家组副组长。在三峡工程中,谭靖夷继续将“吹毛求疵”的精神发扬光大,提出“从正常中找不正常,在长板中找短板,不放松一个细节,不留下任何隐患”。

他说:“从国际上看,目前特大型水坝工程还没有一座达到百年。都江堰经过了千年,从水利学的角度来说很不简单,质量不错。三峡这样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要做到真正的一流,绝不能只看一时,而要经受长期的历史的考验。”

三峡大坝高185米,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2003年一期工程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三期工程全部完工。

2008年,当三峡大坝三期工程开始试验性蓄水,水位高达170米,大坝仍安然无恙时,谭靖夷欣然作诗《赞长江三峡工程》两首。诗中写到:“巧挥铁臂立高坝,更教明珠耀九天。惊破巫山神女梦,尘寰遍览叹无前。”

把工程做成艺术品

在水利界,有一段对话被传为佳话。一天,时任东江水电站总工程师的谭靖夷陪同时任国家水电部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参观东江水电站施工现场。东江水电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最高的混凝土双曲薄拱坝。在谈到其设计、施工中的种种难题时,潘家铮说:“作为设计师,我们完全有信心做好双曲拱坝的设计,问题是施工上能不能保证?”谭靖夷答:“你们能设计出世界一流的双曲拱坝,我们就能建设出一座最漂亮的高质量的双曲拱坝。”

原国家水电部总工程师李鹗鼎曾评价说:“水电施工方面的技术问题,没有谭靖夷解决不了的。”

谭靖夷在严控工程质量时心细如发,在技术创新上却屡屡“胆大妄为”。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即是他勇闯科技禁区的经典“战役”。

曾经,在岩溶发育地区建高坝水库在国内外一直被视为禁区,因为防渗漏和保持坝基稳定非常困难。1970年,国家想在贵州的乌江峡谷中建一座水电站,以缓解当地用电不足,但那里即为岩溶发育地区,选定的坝址周围的溶洞总体积达8万立方米,地质断层500多条,甚至在河床以下200米深处还有大型溶洞。工程究竟能不能建?水库能蓄水吗?大坝安全吗?问题惊动了国家领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亲自批示:可适当放慢工程进度,下决心查明地质情况,制定出确保大坝安全的应对措施。

当时,出身地主家庭的谭靖夷受“文革”冲击,已被下放木工班劳动。1972年3月,乌江渡工程上游围堰出现漏水,两次水下填石注浆都失败了,800吨水泥打了水漂,特地从北京请来的专家也未能解决问题。工程局领导决定将在木工班劳动的谭靖夷调来,以一位工程师助手的名义,帮助解决围堰漏水问题。经过几天周密思考,谭靖夷提出,一方面抓紧在水上抛填粘土止漏,另一方面抢浇围堰下游侧加固拱。最终,大家在汛前完成水下填石注浆,使围堰转危为安。此后,谭靖夷被留下来“协助”工作,后逐步被明确为乌江渡工程的技术负责人。

在偏僻的峡谷里,谭靖夷与勘测、设计、施工等人员一起奋战十余年,克服国家财政紧缺等种种困难,革新技术成果达791项,特别是他首创的高压帷幕灌浆工艺,成功解决了岩溶地区建水电站的水库防渗、坝基稳定等重大技术难题。1982年,水电站建成投产,使贵州省的发电能力增加了40%。该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节约8000多万元资金、1万立方米木材、11万吨水泥,成为当时国家经济效益最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后来,谭靖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乌江渡工程的建设经验时,有外国专家感到难以置信,询问他报告中提到的渗漏数据是否把小数点标错了点位。1985年,谭靖夷作为《在岩溶峡谷地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谭靖夷参与过具体工作的大坝就有80座。从早期的古田溪、流溪河等水电站和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等水利工程,到改革开放后的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国际瞩目的重大工程,以及小湾、溪洛渡、向家坝、锦屏、龙滩、二滩等水电站,谭靖夷都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很多个“第一”。

与谭靖夷共事过的人都说,他总是勇于承担责任,敢啃“硬骨头”。作为总工程师,在施工出现问题时,他总能果断决策,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除了源自他多年来扎实的技术功底,还源自他的大胆突破。例如,将玄武岩、灰岩这两种硬度差别很大的砂石料混在一起用,这在过去的工程中是忌讳的事,但到谭靖夷这里就被打破了,还被用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搞土木工程也要有创新精神。”谭靖夷对创新的理解是:原来不会干的事,现在会干了;原来干不好的事,现在能干好了。他常说:“施工的最高境界是把工程做成艺术品。”

工成利在民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晚年的谭靖夷每天坚持步行五公里,再做半小时的运动,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989年退休后,谭靖夷继续担任十几座水电站的顾问专家。根据他的工作记录,在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他平均每年有160天奔波在咨询现场。90岁以后,他外出工作的时间有所减少,但并未停止。他在工地现场行走时,从不让人搀扶。

“平生志在治山川,闽粤湘黔不计年;何惜青春成白发,喜看水电展新篇。惊涛骇浪犹萦梦,高峡平湖别有天;四化征途堪再战,丹心捧向红旗前。”这是1982年谭靖夷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写下的《六一岁入党感怀》。

谭靖夷说,他跟中国共产党有缘。他于1921年11月6日出生在湖南衡阳的一个小村庄,成长在中国最动荡的岁月。谭靖夷觉得,是共产党给了他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机会。1949年,他正式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地主家庭出身,直至改革开放后,花甲之年的他才得偿所愿。

许多人说,谭靖夷是模范共产党员。数十年来,他钻深山,穿峡谷,闯江河,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装机容量第一的水电大国。其中,因他个人的贡献而创造出的效益难以估量。但在生活中,他低调简朴,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不抽烟,不喝酒,住在20世纪9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照明还是拉线开关的日光灯,家具摆设都是用了多年的旧物。作为院士,虽然配有专车,但公交始终是他出行的首选。出差时,他往往一个人背包出发,不接受专人陪同。

“得展平生志,工成利在民。百年争旦夕,万木喜逢春。”这是谭靖夷生前作的一首《耄年吟》,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活的满足。

来源:《人民画报》

2018-10-12 1 1 济源日报 c_14512.html 1 谭靖夷:江河里的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