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守护记忆中的味道

本报记者 马欢

“老板,我订得20箱‘老月饼’做好了没?”

“好了,好了,一大早听说你要来取就早早预备好了。”

9月20日,轵城镇一食品厂内,前来购买月饼的人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火爆。

销售处,人来人往;加工处,热火朝天。在这样的环境中,老板赵复明倒显得十分安静,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老月饼”制作情况。

赵复明是轵城镇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原五三一食品加工厂学习制作糕点,后来发现市场上的月饼供不应求,1986年另立门户开始单干,至今已有32年。

自从阴历7月初食品厂开始制作月饼,赵复明的日子变得单一而充实。凌晨5点半,赵复明起床洗漱后,就到食品厂打扫卫生、整理模具。早上七点半,15名员工上班后,他就组织员工开始制作月饼。这一天,除了中午回家吃饭,赵复明和员工们都在食品厂做月饼。

80%的员工都是从赵复明1986年单干时跟随他至今。“她们是食品厂的大功臣。我很感谢她们。”赵复明笑着说,“她们最初跟着做月饼时,还是一二十岁的小姑娘。如今,她们的孩子也20多岁了。”

制作月饼的现场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32年的时间让员工们手法娴熟。32年的时间更让赵复明与员工之间配合默契。

“今天早上做‘老月饼’。”“总指挥”赵复明一声令下。大家迅速来到各自岗位上,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有人配制月饼馅料,有人配制月饼皮料,还有人拿着量杯提前将要用的油、辅料等配备齐全。刘晶晶是食品厂的“元老级”员工。只见她轻松地将一桶熟面倒在干净的台面上,之后将糖和糖粉倒在熟面上,将备好的油倒入,再加入葵花仁、核桃仁、花生仁、青红丝、冰糖、玫瑰浆、芝麻等辅料。一双手上下翻飞,让人目不暇接。不一会儿,馅料搅拌结束。

这边,员工贵青已将事先准备好的糖浆、油倒入生面粉里,再添入少量的小苏打,做成饼皮。馅料、皮料都做好后,巧云、小敏等员工将适量的月饼馅料放入月饼皮上,像包包子一样包好,再放入木质的月饼模子内,往台上一磕,月饼便成形了。

“面和得正好,分离得特别好。”小敏向工作伙伴竖起了大拇指。守候在烤箱那里的刘平平将一盘盘月饼放进烤箱,合上烤箱门,等待香气扑鼻的月饼出炉。“我们厂最近‘老月饼’做得最多。”赵复明打比方,食品厂卖出10个月饼,近9个都是“老月饼”。他又算了算说,去年卖了8万多斤月饼,今年可能要卖快10万斤,“老月饼”超过八万斤。现在,顾客不喜华丽包装,却偏爱老式包装,今年仅“老月饼”使用的牛皮纸包装已经使用了一万多套。

在赵复明眼里,“老月饼”的市场很广阔。“食品厂的设施有限,每天产量近4000斤,还是跟不上市场需求。”这些年,赵复明在做“老月饼”上没少下功夫。从以前烧炭到现在烧气,从以前老式提糖月饼到现在的养生定制月饼,月饼里还增添了腰果、枸杞、南瓜仁、西瓜仁、八宝等食料,赵复明一直在更新设备和改进做法。

赵复明给记者现场科普“老月饼”知识。“老月饼”的学名叫提糖月饼。因月饼内添加葵花仁、核桃仁、花生仁等辅料,老百姓习惯上将其称为“五仁月饼”或“老月饼”。赵复明说,有一段时间,随着苏式、广式月饼的流行,“老月饼”逐渐被人遗忘。但近几年来,“老月饼”受到消费者追捧。

说话间,一盘盘散发着香味的乳黄色的月饼已经出炉。月饼正中间印着大大的红双喜字,周围点缀着雕花图案。“对,就是这个味道。”前来准备购买“老月饼”的顾客品尝“老月饼”后连连称赞。也有年龄偏大的顾客说,“老月饼”馅料不粘牙,口感不腻,很合口味,更重要的是“老月饼”里有小时候的回忆。

“‘老月饼’属于纯手工制作,产量低、成本高、利润少,但老百姓就是钟爱这种简单包装、原始工艺、天然味道的‘老月饼’。”赵复明说,“老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一个回忆、一架沟通亲情的桥梁,更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要老百姓喜欢,他就会一直做下去,为大家守护记忆中抹不去的传统味道。

2018-09-22 本报记者 马欢 1 1 济源日报 c_12778.html 1 守护记忆中的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