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愚公故里草绿花红、天蓝水碧,如诗如画,到处都是旖旎风光。
移步世纪广场、清趣园、东湖、惠春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再放眼山区,大峪东沟、王屋五里桥、邵原娲皇谷……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山沟沟”将一批批游客留下来。“我经常到处出差,来到济源,发现这里很宜居。”来自驻马店的游客李彬彬说。
诚如斯言,生态环境优良成为济源的一张亮丽名片。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付出的努力。近年,我市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生态体系,着力维护生态安全,为加快实现美丽济源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与环境容量。
改善生态环境 呵护碧水蓝天
早晨起床,从窗口望去,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景色非常漂亮。“清早起来打开窗,天气美美哒。”8月20日早上7点,刚起床的张琪睿看到这样的天气,忍不住唱了起来。
这两年,很多市民感受到,空气比以前好多了,优良天气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稀罕了。每逢“水晶蓝”天气,朋友圈晒“蓝”蔚然成风。
晒“蓝”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心情,更体现了我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宜居环境。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2017年,我市城市空气优良天数247天,居全省第二位;PM2.5年均浓度、PM10年均浓度均同比下降。
今年8月份,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22.99%,下降率排名全省第一;PM10浓度同比下降22.5%,下降率排名全省第二;PM2.5浓度同比下降20.4%,下降率排名全省第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持续推进500亩土壤污染农田修复工程,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我市坚持标本兼治,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各类扬尘污染管控,狠抓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强化禁烧禁燃和餐饮油烟治理,实行市区车辆限行禁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开展清河行动、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治理、工业企业提标改造,改善水环境质量;重点抓好防治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建设用地污染、污染农田试点修复等工作,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金山银山”
登上高处,森林起伏,尽收眼底。那成片成片的绿色犹如一条特大的绿毯披在山脉上。这样的好生态引来珍稀野生动物筑巢安家。
今年初,愚公林场黄楝树林区拍摄到两只成年金钱豹的活动影像。截至目前,根据红外相机影像显示,2018年黄楝树林区有10余处拍摄到了金钱豹,比2017年多出一倍。黄楝树林区不仅有金钱豹,还有林麝、猕猴、黄喉貂、红腹锦鸡、勺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这表明我市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此外,今年,河南省野生动物野外驯化基地在南山森林公园落户,36只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在此野化放归,近期新产幼鹿8只,吸引游客纷纷前来观赏。
野生动物的“落户”是我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证明。近年,我市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围绕山区造林、农田防护林和廊道绿化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构筑沿黄、南太行生态屏障;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如今,走在济源,只见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2014年至今,全市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30亿元。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45.0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6%,人均公园绿地12.58平方米,农田林网控制率97%,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率在97%以上,实现了宜绿应绿尽绿。
推进生态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徐徐。迎着朝阳,从白墙黛瓦的联排楼房走过,穿过幽静典雅的东沟,沿着青萝河河道漫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享受休闲时光。这样的惬意生活在农村已经成为现实。
生态好不好,水稻河蟹来说话。目前,五龙口镇西正村正上演着“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鹭在天上飞”的“生态大戏”。近年,该村立足“家底”,紧紧攥住了“绿线头”,挣起了“绿色钱”。“水稻为螃蟹遮阴,提供食物;螃蟹为水稻除草、松泥、吃害虫,蟹粪肥田。”市富硒水稻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贾通车说,这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养热情。今年我市新增水稻面积近1000亩。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