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类聚》中的两种回文图及人物插图
“可以清心也。”有没有很熟悉?
家里曾经有几个白瓷杯,上面写着“可以清心也”几个字,没人用的时候放在一个搪瓷大茶盘里,各有朝向,可以看到好几种读法:“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也可以清心”……当时只觉得有趣,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屡次搬家,这套茶杯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莲蓬、花篮、秋叶、花樽、蛛丝、栀子……猛看似画,仔细一看,全是由诗句组成的图案。春节期间,在一位朋友家喝茶,他宝贝似的捧着一个密封袋出来,掏出一本发黄的线装书给我们看。书里除了上面那些好玩的图案,还画着一位握卷在手的古典美女。小心翼翼地翻开绵软的纸张回看书名,只见封面上写着《回文类聚》几个大字。电光火石般,突然想起那套茶杯,知道那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回文诗句了。
略略翻看,从书中插图和提要可知,回文诗的发扬光大与女子柔情脱不开关系,被广为传颂的,是苏伯玉妻和苏若兰的故事。
传说,晋代苏伯玉在四川当官,和朋友们寄情山水,一去几载,迟迟不归,连书信也不见一封。他的妻子只好把思念之情写在一只盘子里托人送去。苏伯玉接到“盘中诗”后,揣摩许久,根据妻子的提醒,“当从中央周四角”反复研读,终于读出全诗。曾经“你侬我侬”的恩爱之情让他从政务和游乐中醒悟过来,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说的是前秦妇女苏若兰的故事。窦滔要到襄阳做官,妻子苏若兰因丈夫宠爱小妾赵阳台而不肯随往。丈夫带小妾赴任后,渐与苏若兰断了音信。苏若兰十分悔恨,费尽心机,把回文诗织入一块10多厘米见方的五色锦缎中。其中纵横各29字,纵读、横读、斜读、交互读,正读、反读或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绝妙非常,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窦滔看到《璇玑图》后十分惭愧,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把苏若兰接到襄阳,自此夫妻更加恩爱。《璇玑图》一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这么一首:“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可倒读为:“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红楼梦》中群芳集社,常吟诗作对,但多次借诸芳之口说万万不得将闺阁诗词流传到外面去,否则将有失大家闺秀的身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自古以来深入人心,虽说《回文类聚》承认了上面两位才女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但细读起来,包括被遣的赵阳台在内,所有女人都不过是在男权社会中被动地争取幸福而已,只不过才华比美貌更有力一些。
回文,也称为“回纹”“回环”,是按一定规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词,应该多为闺阁游戏。虽然苏轼、朱熹等大家偶尔兴起也作几首,终因拘谨,难登大堂。不过,这些游戏倒不失为字词积累的好方式。可能是几千年来诗词已经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中,身边许多小孩都有过对词语特别感兴趣的阶段。我家妞四五岁时热衷于寻找回文词,比如“牛奶-奶牛”“蜜蜂-蜂蜜”“高山-山高”之类,每找到一个总会高兴半天,我才思枯竭,被缠得不行,总要想办法把话题引开。当时,我还没有回文这一概念,倒是突然因之而想起一副对联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自妞把这兴趣丢开,再因这本古书接触回文,中间已相隔了10来年。
朋友那本《回文类聚》是清代初期的善本,距今有200多年了。现在的女孩要求各方面的独立,学业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在各种图案中游戏文字,也不必为等夫婿而愁肠百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