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播出《植树造林 共同守护青山绿水》,其中《河南:三代务林人 60年植树20万亩》,报道了我市南山林场人工造林持续60年,三代务林人用愚公移山精神,造出了20万亩人工林。
随后两天时间里,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广播等省级媒体,也纷纷刊播《济源开创太行山困难地造林成功路》《济源市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开创太行山困难地造林成功路》《贾长荣:让山地披绿》等节目。
三天之内,济源造林经验多次登上国家、省级媒体,呈现在全国、全省人民面前,让人振奋。
三月的济源,春暖花开,就在人们赏花观景的时候,济源林业人已经开始用“绣花功夫”开始了新一季的植树造林。在南山林场,放眼望去,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年轻的林业工人正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抽查、检测“鱼鳞坑”内树苗的生长情况。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林业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林业人的手上。
我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山区、丘陵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8%。多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市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荒山荒地已经基本完成了造林任务,但还有20多万亩的困难地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困难地位于太行山南麓与王屋山交会地带,区域内大部分为土石山区和石质山区,坡度陡峭,造林难度大。
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在长期探索、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我市创新运用石块水泥垒砌“鱼鳞坑”、无机玻璃钢制作“鱼鳞板”、地膜覆盖、客土回填等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造林难题。造林多在冬春季节,且山坡陡峭,林业工人只能顶着风,一趟又一趟地把石块、土、苗木等担上去,再圈坑、填土、栽树、浇水。(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