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影“春节档”多项指标刷新“春节档”电影市场纪录。公共话题的植入和大国担当意识的凸显、影片“拜年”气质明显、低幼合家欢影片退场、电影技术水平提升、电影批评口碑效应增强是今年“春节档”的明显特征。
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统计,今年“春节档”7天,电影票房57.23亿元,同比增长66.94%;观影总人次达14396万,同比增长58.9%,多项指标均再度刷新“春节档”电影市场纪录。
■引起多数人的共鸣
2018年“春节档”电影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公共话题的植入和大国担当意识的凸显。电影《红海行动》通过对也门撤侨事件的展示,表现对全球反恐问题的关注。这种当下公共话题的植入,有力地凸显了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在公共事务和国际关系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比如,《红海行动》中的女记者发誓要跟恐怖分子“干到底”,并且和“蛟龙”们一起救出其他被困人质。《唐人街探案2》通过唐仁和秦风这一侦探组合,彰显华人不可小觑的能量。其实,对公共话题的关心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现实生活的常态,近几年的《湄公河行动》《战狼Ⅱ》《嘉年华》等一系列高口碑电影,都明显呈现出一种对公共话题的趋向性。它们证明,将公共话题巧妙植入影片叙事可以获得最大层面的关注,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共鸣。
“春节档”影片“拜年”气质犹存。从电视“春晚”、冯小刚贺岁电影沿传而来的“小品化”叙事风格在今年的《祖宗十九代》里被改写为了“银幕上的大相声”;《唐人街探案2》中不乏“狗年吉祥”等拜年桥段;而《捉妖记2》中群舞群欢的喜气热闹场面也随处可见。对比这几部颇具喜剧元素的电影,《唐人街探案2》胜在电影类型融合、剧情紧凑、信息量丰满和话题前瞻性等方面,《捉妖记2》则在技术支撑层面占据优势。最终几部影片的票房数据说明,“拜年”气质对电影是一把双刃剑,电影界并不是所谓的随意“圈钱地”,跨界明星也并不都是票房和口碑的保障。相反,对电影规律的尊重、掌握和实践才是电影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前提。
低幼合家欢影片逐步退场。相较前几年“春节档”中必不可少的儿童电影、动画电影诸如《爸爸去哪儿》系列、《熊出没》系列和《年兽大作战》等,今年“春节档”的儿童电影力避正邪二元对立的简单叙事模式,更加贴近真实的日常家庭生活,增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现实意义。
■观众越来越能“读懂”电影
电影是艺术也是产业,电影的创新发展有赖于技术。电影作为一种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回顾近些年来票房口碑俱佳的影片,大部分在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十分看重技术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数字媒体空前发达的今天,技术被运用在了电影产业链的每一环节。从当年《大圣归来》的众筹宣发,到《捉妖记1》对CG技术的率先运用,再到如今《红海行动》真枪实弹的重工业大片气质,甚至连《唐人街探案2》这类商业推理喜剧电影也明显在场景设置、打斗画面上愈发倚重技术。
电影批评的口碑发酵效应持续增强。今年“春节档”的电影票房颇为戏剧性:从大年初二开始出现突变,《唐人街探案2》超越《捉妖记2》位居榜首,《红海行动》超越《西游记女儿国》上升至第三位;至大年初四,《唐人街探案2》继续位居榜首,《红海行动》则跃升第二位,《捉妖记2》退至第三,《熊出没·变形记》和《西游记女儿国》分居第四和第五位。几部影片中,《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的票房积累得益于众多“自来水”的口碑效应。我们欣喜地看到,观众越来越能“读懂”电影、“辨识”电影,并乐于包容差异化、多样态的电影存在。如今,电影批评不再是电影专业人士的专属,媒体形态的更新,不断刷新着电影批评发声的多渠道和多元化,并不断引导电影在口碑和票房等多面向持续积累、发酵。
■质量是电影市场的生命线
据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红海行动》成为此次“春节档”电影的口碑之作,其满意度目前位居历史调查所有影片的第三位,而前两位是《战狼Ⅱ》和《建军大业》。中国电影正在摸索一条“内外兼修”的电影叙事道路。这显然离不开中国电影的经典叙事传承、本土化策略,离不开本土观众的支持和信任,更离不开对电影强国从观念到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借鉴,因为中国观众的审美已经越来越具有“民族性+国际范”。此次《红海行动》跻身“春节档”并迅速成为口碑之王,说明电影永远是内容为王、品质为王,质量也永远是电影市场的生命线。
高歌猛进之时,我们更要胸怀忧患意识。2017年“春节档”的“五子登科”曾经为档期的丰富性提供了借鉴意义,青春题材电影《乘风破浪》就穿插在“喜剧合家欢”之间,并收获了相当好的口碑和票房。而在今年,“血气方刚”的主旋律大片出现在合家欢“春节档”期间并且获得热烈的追捧,加之《唐人街探案2》对敏感性话题的戏谑呈现,使得今年的“春节档”更加侧重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和探讨。另一方面,《捉妖记2》的口碑明显不如第一部,说明对IP的利用需要不断为其注入普遍关注的、具有话题讨论意义的新鲜元素。当然,《祖宗十九代》的遇冷就更充分说明一个道理:电影有尊严,跨界需谨慎。
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主要是建立于电影本身的真诚。它要求我们的电影必须相应地做出从“接受美学”到“创造美学”的结构性调整,努力补上产业链上游每一端的短板。这不仅适用于未来的“春节档”电影发展,也将适用于中国电影未来整体性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