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助大禹探洪水
邵原镇黑龙山中的崖坎上,生长着一些大拇指粗细的小树。这些树树身笔直,树皮微红。用这种树的树身做成的拐杖光滑、轻巧,外表不用油漆,用手越摸越红。过河时拄着这种拐杖,能稳稳地插到水底,不怕斜漂。这种拐杖为啥有这种功能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大禹治水时来到邵州一带,常用木棍探水深浅。因洪水湍急,木棍常打漂,总是得不到准确的结果,大禹心中很着急。这时,天帝化作一位老农为大禹献上一根红得透亮的木棍,说:“大王用这根棍子试试,保证好使。”大禹接过棍子用手掂掂很是轻巧,半信半疑地把棍子插入水中。棍子直入水底,不漂不浮,很是奇特。大禹非常高兴,连声惊叹:“真乃神棍也!”。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做了帝王,封这种树木为“龙持木”。从此以后,邵原一带十里八乡的人能得到一根龙持木棍就像得到一件宝贝似的,常把龙持木棍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大禹导北水南流
大禹治水前,黄河水到了邵州一带经常闹水灾,遍地汪洋,洪水泛滥。大禹经过充分勘察后,决计导北水南流。他首先在邵原北部积石成山,把南北走向的太行山阻断,使部分北水东流入济。这“积石之山”就是现在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锁泉岭。
为导北水南流,大禹用神鞭赶水。至今,东阳河一峡谷中的石壁上仍留有神鞭印,人称鞭壁崖。大水流至邵原正南,那时伏牛山与北山相连,齐刷刷阻断了黄河水的去向。大禹斧劈大山,放水东去,形成了今天的八里峡,现在人称八里胡同。八里胡同北有一个村庄叫老禹洼,相传是因大禹治水时居住而得名。村庄附近有一座山叫八角山,八角山上有一个神仙洞,传说大禹为治水曾取计神仙洞。
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