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村,位于济源市东北,太行山南麓,沁河北岸,属五龙口镇管辖。
汉代,化村归属河内郡沁水县。从《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上可以查出:“沁水”辖今河南济源东北区域,县治在沁河之南。清乾隆二十六年《济源县志》有记载:“沁水城,在县东北沁水南沁台西,汉时置,今呼王寨城。”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明帝刘庄封皇女致为沁水公主。其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便修建在此一带。故清乾隆二十六年《济源县志》亦有记载:“沁园,在沁河北岸。”
据《后汉书》记载:外戚窦宪依仗妹妹窦皇后,以贱价强夺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慑于窦氏权势,不敢与其争辩。一天,章帝偕窦宪及众臣来到沁水公主园,指着园林与田地问窦宪:“这是谁家的园田呀?”窦宪支支吾吾,还向众臣暗使眼色。后来,章帝知道此事,便将窦宪召进宫里,怒斥道:“你不反思以前的过错,仍然是胡作非为,竟敢霸占公主的园田,与赵高指鹿为马有什么两样?想起来叫人害怕!从前,先帝常常命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相互纠察,故诸豪戚没人敢犯法,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公主的园田尚且被你夺取,何况那些平民百姓呢?国家除你窦宪,就像扔掉瘟鸡死老鼠!”章帝的一番言语,吓得窦宪魂飞魄散,跪地求饶。窦皇后忙出面为其讲情,好长时间章帝方消怒气,责令窦宪将园田归还给沁水公主。
后来的文人以这段历史典故为题,纷纷在诗文中把“沁园”作为公主第宅的代称,逐渐形成了《沁园春》这一词牌。
据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今世乐府,传《沁园春》词。案《后汉书》:‘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宪恃宫掖声势,遂以县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然则沁水园者,公主之园也,故唐人类用之。崔湜《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沁园东郭外,襄驾一游盘。’李适《长宁公主东庄侍宴》诗云:‘歌舞平阳地,园亭沁水林。’李义府《长宁公主东庄》诗云:‘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世所传吕洞宾《沁园春》词,所谓‘七返还丹’,乃知唐之中世已有此音矣。”
从《能改斋漫录》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沁园春》形成于中唐,吕洞宾的《沁园春·七返还丹》是该词牌早期的词作之一。沁园春,又名《寿星明》《念离群》《洞庭春色》等。此调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盛行于宋代,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为该词牌的首部作品。
延至现代,《沁园春》这一古调,依然风靡华夏文坛,毛泽东、柳亚子、郭沫若、陈毅,都留下了经典词作。尤其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那气吞山河的韵律,堪称该词牌的千古绝唱。
沁水公主园荒废以后,渐渐有人来此居住,形成村落,人称花园村。后演变为花村,因“花”与“化”同音,又演变为化村。
在化村之南遗留一座约2米高的土岗,村民们俗称“南圪墚”。土岗东西长约720米,南北宽约110米,总面积约为7.92万平方米。据文物部门实地考察,这里文化内涵丰富,不仅遗存有仰韶、龙山时期的石器、陶片,而且还有大量的汉砖、汉瓦残片。文物部门命名其为沁园遗址。2006年6月,沁园遗址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沁园遗址得到市政府及文物部门的重视与保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曾对沁园遗址进行过田野调查。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何向阳女士曾于2001年7月初来沁园遗址采风,并撰文《北岸的河》。
2017年4月17日,由五龙口镇政府申报的“《沁园春》词牌名的来历”被列入济源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