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台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网络资料图
一说起李白,大家就能立即想起“诗仙”这个词,想起他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李白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为历代名人赞颂。李白曾经来到王屋山阳台宫,寻访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亲笔书写了四言诗《上阳台》。如今,记载着李白四言诗《上阳台》的《上阳台帖》成了李白唯一的传世真迹。它作为国宝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宫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遂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也作可)穷。”
本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对济源山水的感受。李白仅用八个字就将济源山水的雄壮美丽、仪态万千描绘得淋漓尽致。后两句是作者直抒胸臆,面对济源美丽的山水,只有最好的文笔才能描绘。
《上阳台》只有短短四句,却奔放奇特、气势磅礴。字苍劲雄浑而又飘逸洒脱,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很符合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草书师张旭,然书名却为诗名所掩。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 元代集贤学士张晏评此帖说:“谪仙书传世绝少。观其书,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这无疑是对李白此书最妙的评价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诗作的口头传播与刊行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下来了,而他的墨迹却不断地散失、消亡。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惟一一件传为李白的墨迹,即是《上阳台帖》。
从这些鉴藏印中,可以看出这件珍品的曲折经历:在宋代宣和年间被收入内府,后入贾似道手中;元代,被张晏收藏;明代,入藏项元汴的天籁阁;清代先为收藏家安岐所得,再入清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近代收藏大家张伯驹以重金购得;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怀着对毛泽东的崇敬,将《上阳台帖》赠给毛主席;1958年,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这件《上阳台帖》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