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你被AI了 ◆蒋寒 2025年11月18日 手机济源网

走近AI,是因为我主持“科幻微小说”栏目,听说AI能耐大,不仅替人们生成图片,制作视频,还帮助有的人写作,扰乱视听……

令各大报刊编辑头痛的AI作品无孔不入,据说有编辑不小心误发了AI作品还被扣绩效奖金。更让人反感的是,居然有作者发了AI作品还拿到网上显摆,嘲讽编辑。为慎重起见,我得了解AI。

打开邮箱,再看来稿,必须戴着“透视镜”了——通篇布局中规中矩、语言叙述四平八稳,看完没有为之一振的感觉,多半是AI干的。随后再看作者简介,网搜作者作品,几经分析判断,作品是否人为,是否本人原创,就有个大致判断了。

为了保险起见,还不得不与AI过过招儿,让它在我面前露几手。于是,给出发表过的科幻微小说要素提示,让它生成续篇。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悬念,叙述事无巨细,不该啰唆的地方依旧废话。以某大师的话说:“不懂得留白,写得太满。”这就是AI的软肋。毕竟AI是工具,并无大脑。

对AI的警觉,得感谢一个11岁的小学生。他往我的邮箱发来一篇科幻微小说。标题前就是他的简介,小学生,科幻处女作。文字简洁干净,语言没有问题,构思与叙述都还说得过去。因为“未来时空”版就是针对中小学生读者,我就打算编发鼓励他一下。可文中两张插图引起了我的注意,是AI生成的。AI制图对于编辑而言,太熟悉不过了,我没少用它为版面插图。关键是这插图与作品内容如此吻合,就很难得了。因此,我怀疑这篇作品是AI所为。于是我发邮件向作者求证。这个小学生挺诚实:“AI创作,希望叔叔刊发。”这不怨孩子,只怨有的报刊编辑让AI写作者尝到了甜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故而我婉言谢绝这个小学生的作品。

删除邮件,一身冷汗。咱们办的报纸是给人看的,不是给机器给程序给虚拟物看的,是与人交流的,不是与物交流的,更不是智能时代的“对牛弹琴”。所编发的作品,是真正的人的思想,是灵魂的火花,并不是非人的臆想。

随之,我脑海里闪现出用之前为版面配图的“天工”“豆包”等印证创作的念头,一试,果然发现了上面提到的情况,不过作品还算完整。出于好奇,我便将此情况微信给了同样热爱写作的三哥。谁知三哥提醒:别把手艺搞坏了!

中肯的警告,是对真正的写作者。从此,我不用AI替自己写半个字。我承认,AI的大数据筛选功能是超人的,正如有的记忆力超强的人,但其软肋与痛苦正是被那些反复的“数据”所干扰,所折磨,从而导致最终崩溃。人的记忆,最好如诗歌的留白,留白是艺术,是生活中真正的美。

现实中,许多人正被AI替代了,虚拟了,让别人不认识了。不是么,从图片到视频,都有AI修复,剩下的,还有多少真实呢?去伪存真,人们向往的原生态、接地气,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世界正被AI虚幻,人们也正被它虚幻的面具、护具、装具所包裹,未来人的形象、声音乃至行为,是否也像人们期待的外星人一样呢?

单位邀请某AI开发公司的专家来讲课,我仿佛看到,我们离星球也越来越近了,我们与外星人大联欢的日子很快就会来到。这不,我们正在加紧打造共同的服装,我们倡导的全宇宙整齐划一的理念外星人肯定无二话。有AI这“脑子”,加上机器人躯壳,人类肉身还有多少抗衡“外来物种”的优势?一些服务岗位的员工不是轻易被“人家”取代了么!“人家”不仅取代人,而且也取代庄稼地里的牛,这样的残酷现实你接受吗?

当专家在台上讲解AI制作动画片时,让我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精彩动画片,据说其制作过程相当烦琐,一个动作需要N幅画叠合,然而AI却颠覆了那些为艺术献身的老艺术家。目睹AI在眨眼之间制作出的动画片,哪儿还有艺术的感觉啊,哪儿还有热血澎湃啊,哪儿还有催人泪下啊……

听!专家却很现实:“欢迎各位老师应用我们的AI产品,希望都成为我们的黄金会员!”

见我摇头,AI也悲哀地感叹了:“满以为自己超越了人类,也不过沦为了挣钱的工具,且还是受人类控制的打工仔!对不起,被我取代的人们!”

我对AI说:“我为你的自知之明点赞!”

AI欣慰地说:“有人类知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