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示范区加快构建多元共治劳动纠纷化解新格局 2025年11月18日 手机济源网

本报讯 (记者 侯琪琳 通讯员 卫桦桦)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示范区人社局持续深化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整合内外资源,构建“仲裁+”协同治理模式,联动就业、社保、监察、信访、司法、工会、市场监管等多方力量,织密劳动者权益“保护网”,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劳动纠纷化解新格局。

“仲裁+工会”搭建裁调“连心桥”。人社部门与总工会联合印发裁调对接实施方案,将工会法律服务站延伸至仲裁院,派驻调解员参与案前调解,目前已成功调解案件80余起。同时,联合开展“愚公和谐号”基层调解组织素质提升行动,推动成立企业、行业调解组织100余家,首批35名持证调解员已上岗履职。

“仲裁+市场监管”织密法律“拦截网”。人社部门与市场监管局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在案件办理中一旦发现涉案单位意图注销营业执照,即可依据群众申请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协助函,及时对用人单位注销营业执照事宜进行管控,防止用人单位逃避法律责任。截至目前,已累计成功阻止30余起注销行为,保障仲裁程序顺利推进。

“仲裁+信访”启动调解“加速器”。办案过程中,人社部门及时将案件隐患报备信访部门,形成联动力量,防患于未然。在一起涉及15名跨国务工人员的集体讨薪案中,仲裁院启动“绿色通道”,协同信访部门联系用人单位属地政府,不到三天即完成调解,18万元欠薪全部现场付清。

“仲裁+社保”开辟“直调快车道”。针对“确认劳动关系”案件创新实行“直调”机制,人社部门绕开冗长的仲裁、诉讼程序,由工伤认定部门、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等多元力量直接介入,在调解桌前完成劳动关系确认与工伤赔偿协商,既保留法律程序的规范性,又注入矛盾纠纷化解的温度,充分彰显从“分治”到“共治”的制度优势。目前,已帮助54名劳动者达成赔偿协议,涉案金额518.3万元。

“仲裁+党建”打通顺畅“仲裁路”。人社部门借助党建专员派驻企业机制,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党建专员职责,推动政策宣传与矛盾调解下沉一线,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据统计,近三年来,济源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306件,其中调解撤诉案件1896件,调解成功率超过80%,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