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防治卒中,这些知识了解一下 2025年11月04日 手机济源网

随着秋冬季到来,气温骤降,人体血压和心率易波动,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哪些人群应该重点做好预防?出现卒中时应怎样急救?如何提早积极干预?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哪些群体要特别注意?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中国卒中学会官网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卒中330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154万人,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尽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卒中在老年人群中多发。但近年来,卒中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

专家表示,如今卒中已不是“老年病”。卒中的发病基础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不少年轻人忽视体检,不知道自己患有这些疾病,还有部分年轻人发现后未接受规范治疗或疏于管理,造成血管硬化,导致了卒中的发生。

“现在很多年轻人存在不少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不运动等,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诱发卒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缪中荣说,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或者动脉炎等,都会增加卒中的发生率。

怎么把握救治时间窗口?

人体脑细胞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极高,一旦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脑组织会迅速因缺血缺氧受损,因此卒中救治,时间是关键。

“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小时内,通过溶栓或取栓能够显著缓解,这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窗’。”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科医院院长徐安定介绍,随着时间推迟,部分患者将丧失溶栓或取栓机会。

如何快速识别是否发生卒中?专家介绍,可以借助“中风120”口诀识别早期症状:“1”代表一张脸出现了口角歪斜和明显不对称;“2”代表两只手臂同时抬起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对方讲话是否清晰。

对于卒中的救治,缪中荣提示,不可自行给病人放血或吃阿司匹林等药物,扎手指放血会造成活动性出血,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自行服药,可能会加重出血。

专家建议,如发现有人卒中发作,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因为意识障碍导致呕吐、造成窒息,不可喂食喂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伟提醒,在急性脑梗塞发生后,应尽早将患者转运到距离最近的开设有脑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就诊。

如何积极预防?

专家提示,大部分卒中可防可治,尽早发现并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就有可能预防卒中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有众多共同的危险因素、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常为共病。”徐安定说,例如许多冠心病或急性心梗患者会出现卒中并发症,因此要注意“脑心同治”。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雪提醒,老年人要防寒保暖,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注意头部保暖、多喝温水,同时健康饮食,不盲目进补,限盐减脂。

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明显高于常人,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风险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淑娟介绍,房颤时,心房无序颤动会导致血液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便会引发卒中,这类卒中致残率极高,需格外做好防控。

吴伟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应警惕卒中、心梗等意外发生,运动时要注意心率变化,如果发生心率异常,要立即停止锻炼;冬季清晨气温低,易引起血管收缩,建议选择傍晚锻炼;糖尿病患者空腹或饭后1小时内不宜做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导致身体不适。

(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