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年群体是网络阵地的重要主体,但在泛娱乐化环境下,部分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态。探究网络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精神生活质量问题,明晰其结构性症结与发展潜能,已成为构建精神富有型社会不可回避的关键议题。对此,我们聚焦网络环境中的青年群体精神生活处境,旨在建构系统性提升路径,以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对青年群体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
一、网络时代中国青年群体精神生活图景现状剖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的生成逻辑正逐步脱离传统范式,其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青年精神生活呈现碎片化。在网络全面渗透的当下,我国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形态发生显著转变。数字平台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表达情绪、构建认同的主要场域,精神活动呈现出即时化、可视化与高度碎片化的特征。尽管网络技术便利带来了文化资源的极大丰富,但部分青年在面对过载信息时,易被算法驱动的内容、消费节奏牵引,精神专注力与内在秩序感逐步削弱,导致精神生活陷入碎片化。
其次,青年精神生活呈现娱乐化。随着网络技术尤其短视频的迅猛发展,部分青年沉溺于短视频娱乐、社交表演或虚拟交往,特别是沉迷于网络娱乐,其判断力面临挑战,导致情绪易感、认同模糊等心理状态日益凸显,陷入片面追求感官快乐的误区,越来越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娱乐信息所带来的快感。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归因于技术本身,应反思文化供给机构与公共教育在精神引导层面的滞后,方能真正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最后,青年精神生活呈现虚无化。互联网日益成为新时代青年生存发展和学习娱乐的重要渠道和便捷路径,在丰富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的同时,由于不良社会思潮,特别是日益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人生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肆传播,给我国青年群体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导致部分青年现实生活的情感联系不断淡化,精神支持系统趋于薄弱,精神呈现虚无化。
二、网络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引导策略
在充分把握网络时代我国青年精神生活状态的基础上,有必要探寻引导策略,以便更好地构建新时代青年群体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和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人才提供精神保障。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优质精神文化供给体系
面向高黏性短视频时代,供给侧应从“内容—技术—场景”协同入手,优化层级分明的文化产品谱系,构建精神文化供给体系。这包括:基础层要满足审美与常识教育,进阶层要聚焦跨学科知识与社会经验,创新层要引入沉浸式互动与叙事实验,公共层要承担价值引导与文化记忆的再生产。以用户生成内容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双轴,搭建“共创—共评—共享”的生产机制,鼓励青年以策展人身份参与主题策划、元数据标注与复合叙事,弱化单向灌输,提高精神参与强度。微短剧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为结构化供给提供现实土壤。考虑到网络视频与短视频覆盖面极广,平台与机构可设立“公共文化权重”与内容质量门槛,推动知识微型化而不碎片化,兼顾可看性与深度,才能减轻注意力经济对精神秩序的挤压,让主流价值在高频场景中稳定呈现。
(二)引导青年形成健康的精神消费习惯与价值判断力
价值判断力不只依赖知识库存,更依赖把关能力与反思节律。可在学校、社区与平台侧联动设立“精神消费素养”模块,围绕三组关键能力塑形:一是信息选择力,强调源头识别、证据敏感度与多源交叉;二是意义加工力,鼓励从“快感受”转向“慢理解”,在观看后完成要点回述与论证练习;三是表达组织力,训练以注释、清单与微评论完成二次创作,形成可被他者检视的公共表达。平台端增设信息营养标签与可解释推荐提示,给出来源、编辑介入与算法理由,减少情绪化点击;个人端引入“沉浸阈值”与“专注时段”两类自律工具,配合同伴监督机制,修复被碎片化打断的深度阅读,提升青年群体的竞速消费习惯和价值判断力。
(三)打造可持续提升青年精神生活质量的支持生态
支持生态应涵盖家庭、学校、平台、公共文化空间与社会组织的闭环。可建立面向高校与社区的“精神生活联合体”,由图书馆、艺术馆与新媒体实验室共建常态化项目,将阅读、观影、志愿服务等青年参与的打包成周期化任务,配以可积累学分与开放徽章,激活长期动机;平台要把公司社会责任细化为“精神健康友好指标”,纳入内容创作扶持与推荐分发标准,公开年度评估及改进路径;政府与行业协会提供资金与数据接口,支持第三方独立评估与透明报告,推动证据驱动的持续优化。只有各方协同,才能促进稳定而开放的青年精神世界成长发展,进而助力我国青年群体过上高质量精神生活。
作者单位:伦敦艺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