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绿茵种业:二十五载深耕“农业芯片” 创新书写新时代种业华章 2025年11月04日 手机济源网

(上接第一版)

没有技术创新,再大的规模也守不住。这是绿茵种业25年发展中沉淀下的核心共识。作为“农业芯片”的培育者,绿茵种业始终将创新视作生命线,以科技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牢牢掌握发展话语权。

在研发投入上,近年来,绿茵种业年均投入500万元科研经费,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更是让绿茵种业在行业中站稳脚跟——从集约育苗、机械定植,到水肥调控、花期调控,再到精选加工、收储保藏,每一个环节都有自主技术支撑。其中,十字花科、百合科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洋葱杂交制种技术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绿茵种业还主导制定白菜、甘蓝等10余项河南省地方标准,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拿下济源市长质量奖,多次斩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高端创新平台的搭建,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支撑。绿茵种业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成全国唯一的“蔬菜制种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引进方智远院士、吴雄研究员等顶尖专家团队。2024年,吴雄团队选育的6个“济源芯”洋葱杂交新品种,已实现1200亩制种,预计到2030年可满足全国30%商品洋葱种植需求,将彻底破解洋葱种业“卡脖子”难题。

装备升级则让制种效率大幅提升。绿茵种业建设种子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建10万平方米轻钢结构温室,自主研发种苗移栽机、种子专用收割机等设备,还引进国际先进的色选机、比重精选机,推动蔬菜制种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土地产出率较传统模式有较大提升。

“绿茵走到哪里,就让老百姓富到哪里。”25年来,绿茵种业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紧密绑定,以“种子”为纽带赋能乡村振兴,书写出共同富裕的温暖答卷,成为济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上的中坚力量。

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绿茵种业推行100%全订单生产模式,制定保底收益、产量奖、质量奖等多重激励政策,确保制种农民亩均收入能达到5000元至18000元。截至目前,累计带动4000余户农民脱贫,培育出18家专业合作社、236个家庭农场,间接带动1.2万人就业,每年为山区百姓增加经济收入1.8亿元。大峪镇东沟村的蜕变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成了“中国最美乡村”,村民们自发送来“情暖百姓心,照亮致富路”的匾额,见证了“一粒种子改变一个村”的奇迹。

技术帮扶同样不落下。绿茵种业组建80余人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技术人员常年驻守分布制种基地,提供“手把手”“保姆式”技术指导,累计培养4000余名专业制种户和高素质农民,实现“户户有技术明白人”。

在产业融合上,绿茵种业还走出了新路径。以“万亩制种花海”为依托,绿茵种业联动王屋山生态资源,打造“种业文化+菜花文化”春季旅游品牌,拓展出“蔬菜种业+”新业态,为示范区贡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样本。如今,已有30余个种子基地带动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村、样板村。

25年风雨兼程,绿茵种业从“致力于做好每一粒种子”的初心出发,实现了规模、技术、品牌的全面跨越;未来,该公司将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科技创新培育更多“济源芯”种子,推动蔬菜制种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正如侯三元所说:“新时代给了种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我们要继续啃硬骨头、闯险滩,让‘绿茵’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民族种业振兴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