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一次不经意间的出游,竟有了如此意料不到的收获。
一路上,感慨于文友们的盛情邀请。尽管到半山腰时已浓雾重重,但几辆小车还是像甲壳虫爬行似的把我们安全拉到了避暑佳境——水洪池。众人就在宽阔平整的马路边,于烟雾弥漫中开始朗诵、舞蹈、唱歌……尽情放飞自我。而我只想去老村里看看,感受石头沉淀的岁月。
浓雾渐收,路边的景物渐次清晰。村子的外围,有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一派繁忙的景象。一位施工的师傅告诉我,思礼镇政府出资打造“水洪池牧云顶乡村康养”项目,届时将为游客提供大食堂、咖啡屋、展览馆等文旅服务。
我转遍了全村,欣赏了石头房的古朴,观瞻了百年古树历尽的沧桑,瞻仰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以及墙体上那年那月的标语,心中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当转到马永泉的石头房前,屋檐下,一个红底黄字的“政策明白墙”标牌赫然映入眼帘。走近细看深思,我明白了,政府的关怀与扶持更关乎里子,落实到每个人。
标牌下面是济源示范区脱贫户明白卡。这个卡分上下两部分,项目栏里分别清清楚楚地填写着脱贫户马永泉的家庭基本情况,房屋安全、基本医疗、饮水安全等信息,还有脱贫年度、帮扶责任人姓名及工作单位和手机号码、结对时间,马永泉父子二人当年享受的具体政策、落实的帮扶措施等。
一个电话,让我感慨不已——为曾经的帮扶责任人黄元锋帮扶工作的详尽周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帮扶工作的细节,我拨通了黄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帮扶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当年的政策调整而及时更新,并关切地询问了马永泉老人的现状,比如腰还疼不疼?精神状态怎么样?原来,早在今年的3月份,按示范区统一部署,黄先生就已和王贻森先生办理过工作交接手续。但是,他卸任不卸责,依旧关心着老人。说起马永泉老人,黄先生滔滔不绝,老人82岁,丧妻多年。儿子马旦50岁,没有成家,经鉴定为二级智障,不过身体还算健壮。是黄先生托人在思礼镇的鹏锦翔农资公司给他找的装卸工差事。老人去年冬天跌倒了,伤了腰,是黄先生开车带着老人到济钢医院就诊,住院治疗。他每季度到位于市区的慈善超市,为老人领取按照政策享受的每人每季50积分的生活费——
太多的关爱,我无法一一记述。那天,虽然我两次去家里拜访,都没见到马永泉老人,但我看到了地火锅头内柴火在熊熊燃烧,锅里的水正冒着热气,料想老人不会走远。我和看望他的邻居一起进入老人的石房内,只见屋内的用品摆放有序,小冰箱、小音响、液晶电视、双缸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洗衣机的旁边放着一桶开启的洗衣液。衣柜上,简易席梦思床上,整齐叠放着两床干净的夏凉被和薄被子。八仙桌上一尘不染,两边摆放着做工比较考究的木椅,很是古雅。
这些足以证明外墙标牌上的帮扶内容项项落实到位,马家父子真的脱贫了。我坚信,王先生也一定会赓续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因为从1921年7月1日起,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一直奔赴在为民谋福祉的征途上。水洪池,这个济源革命的摇篮,从1944年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到原村党支部书记苗天才带领村民十年修一路,再到思礼镇政府出资建康养项目,倾心致力于乡村振兴,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不变。
云中村庄,盈满了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