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既望,盐城金融同仁莅洛,恰逢牡丹破萼初绽。余携诗卷,引众客信步洛浦,但见洛河自秦岭跌宕东来,穿城而过,波明如练,烟柳扶风,恍若千年文脉皆化碧波,在此滔滔流淌。
初陟洛浦,豁然天地澄明。长河奔涌东去,北岸琼楼接云,南岸湿地凝翠,六桥飞虹卧波,连缀新城古韵,自成一卷流动的丹青。遥想周公营洛之时,“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漫过千年,此刻晨光熹微,薄雾如纱笼水,渔舟欸乃与塔吊轰鸣遥相和鸣,恰似古今交响,共奏时代长歌。
行至“河图洛书”广场,青铜巨制在朝晖中泛着幽光。伏羲于此悟龙马负图之妙,始创八卦;大禹得神龟献书之智,划定九州。抚触碑刻上“戴九履一,左三右七”的星象纹路,忽闻风送《诗经·周南》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洛水之畔的千年绝响,至今仍在润泽华夏文明的根系,恍若先民的智慧,正从历史深处踏浪而来。
转过夏都斟鄩广场,大禹治水浮雕栩栩如生。四千年前,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洛导流,终使九州安澜。此刻,洛水汤汤,似仍回荡着先民的号子,与对岸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中那尊绿松石龙形器遥相呼应——这“最早的中国”,正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文明起源的密码。
洛浦南岸,国花园里,牡丹开得恣意汪洋。姚黄如金盏承露,魏紫似紫霞凝晖,豆绿若翡翠生烟,二乔则红白相倚,恍若双姝临波照影。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魂,在此刻化作千重花浪;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的断语,于眼前铺展成姹紫嫣红的锦绣长卷。
忽闻古筝声穿花度柳而来,循声至牡丹亭,但见素衣女子正抚琴作《洛妃怨》,弦音袅袅,似诉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人神之恋。花丛深处,洛神雕像衣袂临风,恍若将赴凌波之约。传说武则天一怒贬牡丹至洛,却成就了“甲天下”的传奇。此刻,花魂与神魄相映,千年风沙尽化柔情,在春风里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暮色四合,南岸音乐喷泉应《牡丹之歌》腾起:水柱时而如仙子凌波微步,时而似金龙裂帛穿云,与对岸中原明珠塔的霓虹交相辉映,重现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世图景。洛水含光,花影摇曳,整座城池都浸在国色天香的梦幻里。
溯流而上,一行白鹭振翅划破金鳞万点。遥想曹植东归途经此地,见洛水神妃凌波,遂赋千古《洛神赋》;顾恺之妙笔丹青,将惊鸿倩影定格绢帛;宋徽宗御笔挥毫,让墨韵在宣纸上流淌千年。如今洛水依旧,而文人的才情早已融入粼粼波光,化作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星辰。
驻足张衡三仪广场,浑天仪与地动仪青铜雕塑直指苍昊。这位东汉科圣曾在此观星测震,创制世界首台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年感知地脉震颤。轻抚地动仪上昂首的蟾蜍,仿佛能触碰到时光深处的科学脉动。对岸上阳宫遗址,武则天曾在此指点江山,而她手植的牡丹,至今仍在宫墙下岁岁逢春,将帝王的传奇与花王的傲骨一同写入洛城的年轮。
夜幕垂落,十四组历史浮雕在北岸次第亮起:河图洛书启鸿蒙,商王祈雨佑民生,定鼎九州开盛世……光影流转间,十三朝兴衰如画卷铺展。忽有《白马篇》吟诵声破空而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建安风骨的慷慨,穿越千年风雨,仍在洛河两岸激荡,化作民族血脉里的铿锵回响。
归程,见洛师学子于晓月园诵读《诗经》,月光为青衿染上银边。盐城同仁此行虽为研习金融之道,却在洛水之畔触摸到文明的脉搏——金融是现代社会的血脉,而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君不见洛河之水,既载千年前的舟楫,亦映今日的霞光,正如文明传承,既需在历史中溯本,更要在时代里开新。
夜深凭栏,河上渔火点点,如散落星河。忽然懂得:洛河从未老去,她在诗人笔下重生,在匠人手中焕彩,在今人的守护中绵延。千年前,周公制礼、子建赋神、平子制仪,赋予她智慧的灵魂;今时今日,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望这方水土,便是对“绿水青山”最动人的注解。当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在此交融,洛河之水便有了新的使命——既奔涌着时代的活力,亦沉淀着千年的智慧。
洛水泱泱,牡丹灼灼;神都气象,万古流芳。立定鼎桥上远眺:邙山如屏,伊阙如阙,洛河如带,串起这座城市的过往、当下与未来。愿这一川碧水,永远倒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星空;愿每一个踏浪而来的人,都能在波光花影中,遇见文明的根脉,拥抱更美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