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红松的散文集《竹影流年》“编后记”中,评论家、《散文·海外版》原编辑李祖向认为,该书包含的主题之一,即地域的现实。与之相对应,乡土纪实散文在该书中占有一定比例。
乡土纪实散文以其深厚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文化内涵,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该书收录的几篇散文《高粱红了》《金灿灿的致富路》《幸福桃乡》《马湾人的笑脸》《岭上种下摇钱树》等,均乡土味浓郁,展现了土特产的独特魅力和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特殊地位。
土特产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经济文化资源。小小“土特产”,看似不起眼,实则也有大作为。做优做强“土特产”,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其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3年第6期《求是》刊发)中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
生产实践中,一些地方有心无力,有好的“土特产”,但却受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不能形成产能、形成产业优势。一些乡村拥有土特产资源,但仅停留在对未经加工的土特产的销售环节,有什么就卖什么。
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产业产能是最终落脚点。要通过精深加工,使土特产由“原字号”农产品变成特色“制成品”,从“提篮小卖”走向广阔的市场,有效提升附加值,延长保质期,增加产品多样性,让“产”的形态更丰富,推动更多乡村从单一“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把土特产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需要发展土特产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规模,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做到有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变着花样多卖点什么,“吃干榨净”土特产品资源。
乡村有着和土特产一样丰富的写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泥土也有芬芳!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曾说,乡愁不止是一声叹息。作家思维不能固化,要敏锐地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表达。作家要听从时代与人民的召唤,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书写,要为新时代精神大厦的矗立而增砖添瓦。
乡村振兴需要作家有所作为。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记录和反映乡村的发展变化,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文学作品传播乡村的美景和故事,吸引外界的关注和投资,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能够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既能宣传优美生态,还能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
作为在农村生活多年、对农村有着深刻了解和深厚感情的贾红松,曾一次次走进乡村、返回故土,叩问心灵。难忘竹影流年、秋虫嘤喓,难忘成长之地和那座十里八乡最好的花戏楼。但是,他更能敏锐地从乡土气息中洞察农村新的变化,捕捉到那些闪光点,写出泥土的清香。
宜阳县上观乡,利用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土壤条件,发展水蜜桃产业。2009年,该乡引进永莲1号水蜜桃后,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有早中晚熟系列水蜜桃等多种品种,全乡水蜜桃种植面积达到3970公顷,年产量9万吨。他们通过冷链仓储中心实现错季销售,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
与此同时,他们建成了桃缘小镇,每年举办桃花节和采摘节,形成了以“桃”为核心,以“休闲”和“生态”为特色的旅游链条,旅游业带动了销售。
上观的桃香也吸引了生活在洛阳的贾红松。在散文《幸福桃乡》中,他写到,置身在氤氲着甜香的桃园里,我们兴奋得像个孩子,从绿叶间摘下最大最红的一颗,急切地嘬上一口。县委书记、乡长为桃乡代言,种植合作社的老段开了直播,在美团、京东、淘宝和拼多多里接订单,桃子不愁卖。
一方水土一方味,匠心独运土特产。《高粱红了》一文,记叙了汝阳县蔡店镇蟒庄村因土壤属玄武岩风化土、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远离污染,光照时间长,通风好,特别适合种植高粱。在作者眼中,一千多亩的红高粱,穗子饱满,如一幅巨大的画卷。他不由畅想,一棵棵红高粱含着金、蓄着银,孕育着财富,承载着蟒庄人的致富梦。
《金灿灿的致富路》一文,写的是宜阳县三乡镇仁村,老冯成立的农业公司带动周边21个行政村、168个贫困户共同参与谷子种植。凭借色正味醇黏度高的特色,“粟耕源”牌小米如同连昌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李贺故里、千年名粟”的美名已经传到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马湾人的笑脸》把目光聚焦到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马湾村。该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有冬枣、樱桃、甜柿等,活跃的农村经济让马湾人绽放出幸福的笑脸。《岭上种下摇钱树》,则形象地把宜阳县锦屏镇马窑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比作一棵棵结金结银的“摇钱树”。
作家应该用文字扛起社会责任。风花雪月的故事固然可以写得酣畅淋漓、情深意长,但更应脚沾泥土、手撷芬芳,关注如土特产这样的天地凡物。它们皆生而有其用,甚而可一枝独秀、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