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蓝天碧水织锦绣 美丽济源满目绿 2024年10月12日 手机济源网

(上接第一版)

在工业产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济源实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从2003年的重度污染到2004年的中度污染、2005年的轻微污染,再到“十一五”之后连续多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的华丽转身。

水环境质量更是令人瞩目,9个国家和省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全年达标率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济源连续多年水环境质量排名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最终惠及的是广大群众。如今,在济源,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葱郁的树木,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这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济源生态环境发展的最好见证。

污染防治攻坚记——铁腕出击除顽疾

回望济源的绿色发展之路,一幅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画卷缓缓展开。

时间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面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济源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污染治理的征途。

1995年至1996年,济源依法关停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15小土”企业68家,其中取缔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54家。在造纸、酿造、制革3个行业达标限期治理工作中,济源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扎实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完成达标限期治理任务,受到省政府表彰。在“九七黄河达标攻坚战”中,济源关停了不达标的企业,使黄河流域济源境内排污水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在巩固取缔“15小土”企业成果和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济源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强化污染源限期治理,到2000年底较好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一控双达标”任务,也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济源继续深化环保行动,将“绿色”二字刻在发展的基因里。济源关闭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实施结构调整减排、治理工程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三驾马车”并驱战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实现。火电企业的深度治理、废气提标改造、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一系列举措,让济源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济源在生态环境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污染治理到绿色发展,从生态修复到环境提升,每一步都凝聚着济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环境保护的征途上,济源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绿色发展新征途——生态优先谱新篇

新时代的济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精度,守护着这片蓝天碧水净土。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全工序、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进砖瓦行业产能淘汰和整合升级,实现砖瓦行业布局调整、环境达标、管理规范、污染物全面减排。推动煤炭行业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进集中喷涂中心、活性炭再生中心建设。对工业炉窑、锅炉、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重点行业全面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设施排查整治。大力推广新能源机车,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油改电项目,推进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改造。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治理,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河湖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和初期雨水处理排查整治,实现污水应收尽收。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进一步降低河道污染负荷。加快消除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面推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项目,积极谋划断源、控源、减排项目。实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强化重点监管单位源头防控管理。依法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作为低碳试点城市,济源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或接近100%,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城市声环境质量优良,各类放射源得到有效监控,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

回望过去,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既是济源人民在生态环境发展上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生动注脚,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力见证。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生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源将继续发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精准施策、科学治理、依法监管,以铁腕手段守护绿水青山,以高水平的环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