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济源县城小十字,明清以来,是济源的贸易中心。北街就位于小十字北侧。济源县城区域不大,东城墙在现文昌路东侧,南城墙位于济水大街,西城墙位于汤帝路东侧至汤帝庙东北角向东后又向北到兴隆市场向东与北门连接,再向东是北城墙,过东门与东城墙相接。
北街的特色小吃
近日与几位邻居怀旧,谈了大家记忆中前辈们在小十字做的摆摊饮食生意(旧称勤行)。据87岁的老人李昌瑞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街人在小十字有三种饮食是独一无二的,分别是:郭来条家和对门尹新和的爷爷三弟兄做的绿豆热凉粉、浆面条;邹老花卖羊杂菜;李昌瑞的母亲与史德和的母亲、田铁军奶奶、李三法姥姥几家卖不翻。现分别详细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绿豆热凉粉、浆面条
绿豆凉粉、浆面条源头不详。尹氏、郭氏均住在现西胡同8号、9号。当时,这条胡同就叫浆面胡同。
制作方法: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去皮,小石磨(小晃磨)置于水缸上,把浸泡好的绿豆连水磨成水浆,静置沉淀一夜,第二天把缸上面沉淀后的绿豆水起出另放,自然发酵,备用做浆面。下层绿豆粉即可打成绿豆热凉粉。做成后的凉粉,豆绿色、透亮,稀、稠适中,加点白糖,好吃极了。
每天天不亮,绿豆热凉粉就出摊了,用扁担挑着两个约一米高的大竹篓。一个竹篓里下边放着木炭火盆(以便给上边热凉粉加温),上边放一个平底大砂锅盛热凉粉,另一个竹篓里放碗筷。用木头勺舀凉粉。绿豆凉粉光滑细腻,解毒袪火,很受大众青睐。卖凉粉者用木头勺舀起一勺在锅里猛的一摔,“嘣”的一声响,传递很远。一锅绿豆热凉粉,整个就是一大坨,一般人用木头勺就舀不起来。小时候常听一句笑话:稀古洞、牛鼻、嘣。可见绿豆凉粉受人喜爱程度。
用自然发酵的绿豆水做出的浆面条,酸、咸适中,配以黄豆、芹菜。健脾开胃、营养丰富,特别是夏季,总是供不应求。
随着老一辈的故去,到20世纪90年代,已没人愿意再受起早贪黑的辛苦,这一美食退出历史舞台。到目前为止,北街仅剩个别人会做了。
二、羊杂菜(羊汤)的传承
邹老花(邹东风的爷爷)系山东人氏,祖籍具体地址不详。大约20世纪20年代逃荒来到济源,租住在尹绪祖家临街房,与李昌瑞家一墙之隔。到济后,每年阴历六月,邹老花就卖起羊杂菜(羊肉汤有六月鲜和净肠沙一说)。北街名老中医黄存必(已故)曾说:“阴历六月,让小儿经常喝点羊汤,秋后不拉肚子。”生意淡季,邹老花就带着儿子邹振业,推着木头独轮车到克井,往城里贩煤炭,以此为生。
邹老花羊杂菜的制作方法:
将羊全骨架、内脏用清水、多次换水浸泡。羊头、羊蹄用约80℃左右水浸湿褪毛清洗。羊肚另用80℃左右水稍焯,去除表面粘膜备用。
大火烧开一大锅水,下肉煮,肺头留放锅外,以便血水排出锅外,不滚落。如水少需加开水以便有足够的原汤。煮至肉熟,一锅洁白如雪的高汤即呈现。
另起一火架小型锅灶炖杂碎肉,边卖边加肉、汤。肉烂、汤鲜,美味可口的羊杂菜很受人们喜爱。李昌瑞说:“很多人用羊杂菜蒙不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邹老花年纪已大,不再做事,北街李昌明、杨材高、张永恭、尹老安等人开始卖羊杂菜,改革开放后又增加多人。目前,北街羊杂菜(羊肉汤)只剩下徐毛孩(在马寨蟒河北边开店)、牛卫敏(小卫,在马寨村红绿灯北边开店)、于小玲(在御驾居委会开店)这几个传人。
三、不翻的前世今生
不翻是从山西阳城传入济源的。阳城与济源中间隔太行山,山南是济源,山北即阳城。阳城铸铁,驰名周边。济源人生活用的铁锅、铁笼、小鏊大多来自阳城,很早两县就有交往。所以,不翻这一食品随之传入济源。阳城人把这一食品叫“煎饼”。据好友李惟波等人讲,在山区农村,一直都叫“煎饼或煎馍”,是农村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而这一食品的商业化,始于北街李昌瑞母亲、史德和母亲、田铁军奶奶、李三法姥姥,分别在小十字口制作开卖。用泥巴糊个小锅头,将不翻鏊固定在小锅头上,烧柴火,此食品一次性煎熟,中间不需要两面翻,几个老前辈称其为北(不)番(翻)(济源方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不翻2分钱。在经济条件差、物质匮乏的年代,能经常买个不翻吃也是很难的事。卖不翻处不提供鸡蛋,有少部分家庭条件稍好的中老年人自己带上鸡蛋,到摊位上给卖者说:“抓个鸡蛋或坐个鸡蛋”,就能吃到鸡蛋不翻。尽管不翻抓鸡蛋,也是一次性,开盖即可,从不翻个。这就是鸡蛋不翻的前世!
小米不翻米汁的制作方法:
将小米用清水泡透,用小石磨(小晃磨)磨成米汁,磨时泡米里加少量煮熟的小米、调料。经发酵后就可用做成品。
改革开放后,允许个体经营。北街人在小十字口做油条、油馍、烧饼、肉丸、油茶、稀饭生意的很多,不翻也随之分出多家,并少量分出济源。尹、郭、谢、史以及我的家人都加入了这一行列。不翻价格由原来的一个2分钱涨至5分、一毛钱。由原来单卖不翻增加到带鸡蛋卖,但仍限于济源城里。开始仍烧柴火,后改为烧蜂窝煤球。1988年,我和好友宗开生在郑州看到一妇女在大街上摊不翻卖,我说“她应该是济源人”。开生不信,上前一问,果真是济源老乡。
如今,经济腾飞,物质条件优越,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鸡蛋不翻这一食品在济源城市、农村集市上已“遍地开花”。每个不翻也涨到一元钱了(加鸡蛋2元)。原先不翻均是小米磨浆,现在已不见小米,而改为大米浆了。煤球炉也变成液化气灶了。
近日,听到一个关于“不翻”这一名称的来历,说是靠近黄河边上关阳、长泉等地旧时有在黄河上做水运贸易的,经常将“煎饼”带上船做干粮食用,也为了在黄河上安全行船,图吉利而称该食品为“不翻”。为此,我询问了老家系下冶镇大岭村的李惟波(67岁),李惟波又找到关阳村的卢三秀(69岁)、竹峪村崔云恒(76岁,曾任大峪中学校长)等询问,他们均否定了这一说法,并说“一直以来,都叫‘煎饼’”。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才听说“不翻”。
我同北街邻居李昌瑞(87岁)、尹新和(79岁)、尹天祥(75岁)、田庆忠(78岁)、尹绪森(70岁)多次探讨:干粮应该是馍、饼之类,耐放;不翻应该是现做现吃,不耐保存,不可能做干粮用。以前,我曾问过阳城的人,他们均称其为“煎饼”。那么阳城县城里怎么称谓这一食品?今年10月7日下午,我开车同尹绪森、马寨村的刘国战三人赴阳城县城考查,询问一卖馍的女子,她不知道“不翻”是啥。我们告诉她用水泡小米磨汁摊的像帽子的食品。她很高兴地告诉我们说:“那是煎饼,你们外地没有。我早上卖煎饼,下午卖馍。你们要鏊的话,我带你们去,就在我的摊位对面胡同里。”我告诉她:“不要鏊,就是问问这一食品在阳城的称谓。”
如此看来,商品化“不翻”这一称谓出自北街无疑。
北街旧时的民间艺术
除了饮食,北街旧时的民间艺术也很有特色。徐相林(徐毛孩爷爷),北街人,清末生,具体时间不详,擅长书法、泥塑彩绘、手工艺品。他为人厚道,威信很高。旧时,北街有抬神、玩龙灯、高抬等民间艺术。龙灯用的龙头、神像等手工艺制作都出自他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每逢新春佳节、元宵节,由他组织北街的年轻人义务表演。听老辈人讲,那时年轻人积极参与,没被选中的人会觉得被人小看、没面子,隔河相望的马寨村年轻人也会自觉跑来要求参与。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北街人能玩条活龙。”在一定程度上,北街是济源县城的标志、代称:因为以前,每逢遇见县城周边农村乡镇的人一听说是城里人,立即感慨“你们四北街怎么怎么好”!为啥不说“四南街、四东街”呢?可见,北街在济源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侧面反映了小十字集贸中心的繁荣程度。
如今,小十字辉煌不再。北街随之黯然失色。城市街道名称规划“东西街、南北路”,将原来与北街隔河相望的马寨、铁岸、药园相通的一条路统一改为“龙泉路”。在地名标志上已经找不到北街了。历史悠久的北街呢?老城区何时再崛起、北街经济发展怎样突破瓶颈,我非常期待!
张永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