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打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承留样本” 2019年11月22日 手机济源网

(上接第一版)

点对点服务,手把手教授。在这场农村垃圾分类战役中,承留镇还活跃着一支队伍:承留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者活跃在农村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进家入户宣讲垃圾分类知识,手把手教授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了提升宣传效果,志愿者还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文艺节目中,让居民熟知垃圾分类知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此外,承留镇还在辖区中小学生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推广宣传垃圾分类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志愿者无数次的手把手指导,承留镇试点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12个试点村每家每户门前放着两个垃圾桶。每次保洁员清理的时候,都会由衷地说:“老百姓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倒起来省心不少啊。”

分类处理“看得严”,美丽乡村焕发新容颜

生活垃圾分类分得更好了,再生资源处理也需跟上。当天上午,记者在承留镇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中心看到,多名工人在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前忙碌。现场工作人员详细向记者介绍了收集的垃圾如何就地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

承留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并多次外出考察,最终决定引进江浙一带先进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去年11月份,浙江绿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承留镇合作,共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项目。浙江绿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副总经理蒋贤豪说:“针对可腐烂的垃圾,我们通过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使其进行24小时的发酵。发酵后产出的有机肥料可以直接用于种植业。针对不可腐烂的垃圾,我们则是通过低温碳化设备,对其进行处理,生产加工成陶瓷灰。陶瓷灰可作为一种铺路材料使用。”

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垃圾桶可反映一个地方环境卫生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承留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郭杰介绍,承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分三期开展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截至目前,一期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可日处理有机生活垃圾7吨、无机生活垃圾10立方米。该镇的北勋、安腰、花石、当庄等12个试点村的1万多户村民参与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该镇已完成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物资发放等工作,累计投放分类垃圾桶4700个、垃圾分类收运车12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

如今,12个垃圾分类试点村的环境卫生有了大改变,各条街道整洁、家户院内干净,各家门前的垃圾桶也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昔日脏乱差的农村面貌焕发了新容颜。

建章立制“分得清”,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垃圾分类工作,可最大限度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并减少垃圾转运所造成的二次污染,更是践行绿色发展与资源循环理念的关键举措。

记者在北勋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分类垃圾桶。蓝色桶是无机垃圾桶,绿色桶则是有机垃圾桶。村民扔垃圾时会提前将垃圾分好类,将菜叶、蛋壳等有机可腐烂的垃圾扔在绿色桶内,将塑料袋等无机不可腐烂的垃圾扔在蓝色桶内。每天清晨,环卫工人挨家挨户将分好类的垃圾装在对应的桶里,再送往与村子相隔不远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中心。在那里,工作人员将对这些垃圾进行精细加工:可腐烂的垃圾被制成农用有机肥,村民有需要的可以免费领取;不可腐烂的垃圾则被加工成陶瓷灰。

北勋村作为承留镇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村之一,在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之初,就着力构建垃圾分类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该村通过划分责任片区、开展垃圾分类评比等,迅速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发财表示,起初,部分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不看好,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但是,村里开展集中评比后,这种现象基本消除。经过几次评比后,村民的争先意识明显增强,大伙儿互比互看互学,争当先进不落后。

目前,该村的卫生评比工作不仅涉及垃圾分类处理,还包括院内外卫生、厨房卫生等。小评比带来村内的大改变。

农村垃圾分类,很好地实现了垃圾就地化处置,并减少了二次转运所带来的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则让垃圾产生更大的使用价值。承留镇在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中,努力让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就地化处置。眼下,承留镇正在编织一张“网”,从源头减量、氛围营造等方面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承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兴波表示,下一步,承留镇将把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与当前开展的“三清一改”行动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突出问题,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